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正文

春节的8个晚上|东北过年的老规矩和新年俗

  • 房产
  • 2025-02-04 19:44:06
  • 7

编者按:“回家过年”,始终是让中国人心心念念的大事儿。首个“非遗版”春节来临,澎湃评论部继续推出夜读特别策划《春节的8个晚上》,邀请东西南北中代表性省份作者,介绍当地特色年俗,记录传统中国节的浪漫与美好。

就像一部交响曲的序曲,中国人的年是从腊月开始酝酿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古老的童谣,像一根无形的线,牵出了东北人对春节最深切的记忆,也拉开了东北过年的盛大序幕。

喝完腊八粥,远远近近各种新春大集和市内商场开始批红挂绿,张灯结彩,红色的春联、福字挂满了摊位,透着喜庆的气息。剪纸艺人现场展示着精湛的技艺,剪刀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就诞生了。东北的满族剪纸名扬天下,吉林省还有东丰和桦甸的农民画,这几年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加持下,名声越来越响。

我不大喜欢赶大集逛商场,但是喜欢看艺人们表演自己的绝活,包括写春联画门神。对周边有特色的大小集,也愿意去看看,还真是人多又很热闹。

大集当然是以年货为主,这些年地方特色美食越来越精致。冻梨、冻柿子整齐地码放在冰柜里,那硬邦邦的果子,是东北冬季独有的风景。买回家后,放在水里解冻,冻梨的外皮变得软塌,轻轻咬开一个小口,清甜的汁水瞬间在口中爆开,冰爽又解渴。近年来冰雪经济崛起,还玩出了不少美仑美奂的新鲜吃法,虽然和本地人常规吃法有差距,也不大习惯,但看着有土鸡变凤凰的感觉,还是很开心。

市场上还有卖杀猪菜和粘豆包(又叫粘耗子)的,衬着东北零下十几度的气温,热气蒸腾,老远就能看见。买的人以上班族为主,口味大致差不多,但和农村老家自己做的味道有些不同。每当靠近年根封冻的时候,村里就开始一家接一家的杀猪,家里人口少的,杀一头猪吃不了,就几家合伙杀一头。杀猪当日,主人家必会摆上几桌,请左邻右舍乡里乡亲的吃上一顿,以前还要装上一大碗,酸菜上面码上厚厚一层切成薄片的肥瘦相间的猪肉,给家有老人的送去一份。

粘豆包用黄米面或糯米面做成外皮,包裹着红豆馅,贴上苏子叶或苞米叶,一个挨一个摆满蒸帘,然后上锅蒸熟,开锅时香气四溢,再用特制的小木板把豆包分开,放到外面冻上,方便随时加热食用。新出锅时尤其好吃,筋道肉透的皮儿、甜腻的红豆馅,咬上一口,软软糯糯,都是幸福的感觉。以前每次回老家,母亲都会在我们返程时装上一兜子,让带回城里,自己吃的同时,也分给周围人尝尝。

除夕的年夜饭自然是过年的高潮,我感觉在这一天,整个东北大地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

一大早,照例要贴上红红的春联和福字。但是因为母亲去世尚不满三年,我们这边的习俗是不贴春联,就看着别人家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看着那鲜红的春联在风中轻轻飘动,哪怕不是自己家的,心中也满是对新年的美好憧憬。

家里人早就开始在厨房忙碌起来,晚上的这顿丰盛年夜饭,要用大半天的时间来准备和制作。生活条件好了,年夜饭也越来越讲究,鸡、鸭、鱼、肉、海鲜、新鲜蔬菜,应有尽有,做法多多,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炖菜。

酸菜白肉血肠(也就是杀猪菜),是东北年夜饭的必备菜品。酸菜是用东北特有的大白菜腌制而成,经过长时间的发酵,酸菜的酸味更加浓郁醇厚。白肉选用的是五花肉,肥瘦相间,肥而不腻。血肠则是用新鲜的猪血和肠衣制作而成,口感鲜嫩爽滑。将酸菜、白肉和血肠一起放入锅中炖煮,煮好后,汤汁浓郁,酸菜酸爽可口,白肉肥而不腻,血肠鲜嫩多汁,让人食欲大增。热气腾腾的炖菜一端上桌,整个屋子都弥漫着浓郁的香气。

除了酸菜白肉血肠,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鲶鱼炖茄子等炖菜也是东北年夜饭的常客。这些炖菜,用的都是当地的食材,做法简单,却味道醇厚,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小鸡炖蘑菇选用的是自家养的小笨鸡和赶集时买的榛蘑,鸡肉鲜嫩,蘑菇鲜香,两者相互交融,味道堪称一绝。猪肉炖粉条则是将肥美的猪肉和爽滑的粉条一起炖煮,粉条吸收了猪肉的油脂和香味,变得更加美味可口。鲶鱼炖茄子则是“鲶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这句俗语的生动体现,鲶鱼的鲜嫩与茄子的软糯完美结合,让人回味无穷。

东北年夜饭不可或缺的主角是饺子。在东北,有“饺子就酒,越喝越有”的说法,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饺子的馅料丰富多样,传统的是猪肉酸菜馅、猪肉白菜馅、猪肉芹菜馅等,现在反季新鲜蔬菜多了,韭菜鸡蛋馅、虾仁馅等,只要想得出来,一切皆可包之。包的时候还要在饺子里包上几枚硬币和水果糖块,谁吃到了,就寓意着新的一年会有好运气。

夜幕降临,年夜饭终于上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举杯欢庆,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在这一刻,所有的烦恼和疲惫都烟消云散,只剩下满满的幸福和温暖。大家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看着春晚,时不时被节目逗得哈哈大笑,温馨的氛围弥漫在整个屋子里。

按照老规矩,三十晚上,小辈要雷打不动地给长辈磕头拜年,但是近年来小辈给长辈磕头拜年的越来越少。因为村里小家庭越来越多,家里连老带小也只有三五口人,再加上外出打工有的根本回不来,人越来越少,有些讲究也就没了。用我爸的话说,就是不大讲规矩了。

讲不讲规矩,要看是什么人。我投身于乡村建设的朋友耕夫强调,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长幼有序是中国人的传统,无论如何不能丢。为此,他要求在加拿大留学的儿子年三十这天,通过视频方式给远在万里之遥的爷爷磕头拜年,“不光要给他爷爷磕头,今年也得给我磕。”在临去海南陪了父母过年的践行酒桌上,这老兄一脸骄傲之色。

年前和朋友聊天,总会下意识地问一句,今年过年怎么过,出不出去?不问不知道,一问还真有意外,耕夫要去海南陪父母过年是一种,还有要外出旅游的。寒冷地区的人对温暖的的环境格外敏感,有不少人选择去南方,哪里暖和往哪里去,除了海南还有云南、广东和广西等;假期时间不充裕的,则选择就近,或去吉林市、长白山滑雪,或去哈尔滨看冰灯领略冰雪大世界。

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过年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旅游、冰雪、非遗等都为春节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了新年俗的一部分。这且按下不表。

正月初一,照例是走亲访友的日子。这一天,大家会穿上崭新的衣服,带着礼物,去拜访亲朋好友。每到一家,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瓜子、糖果摆满一桌,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天、喝茶、嗑瓜子,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生活点滴和新年的祝福。孩子们则在一旁嬉笑打闹,分享着彼此的玩具和零食。这种简单而又纯粹的情感交流,让人温暖又亲切……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随着走亲访友的结束,年轻人又得告别父母,踏上返城的旅程。在临行前,亲朋好友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土特产,自家种的大米、小米、玉米,自己腌制的酸菜、咸菜、粘豆包、冻梨,装满了车子的后备厢。

“要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别太累了。”老人一边往后备厢里放东西,一边不停地叮嘱着不常回来的孙儿孙女。看着车子渐渐远去,直至消失在视野中——年也就过完了。

海报设计:白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