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正文

农民的私家车,加速了安置房小区半熟人社会的形成

  • 情感
  • 2025-02-02 17:44:05
  • 7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春节回乡看到村里拆迁安置房小区的村民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前提是从传统村落社会的居住方式,转变为拆迁安置房的类城市商品房小区的居住方式。这种居住方式,逐渐培育了城市生活方式或城市性。村民之间越来越无法共享共同的生产方式,邻居互访的串门,也被口袋公园的公共生活所取代。所以,家庭之间的隐私感越来越强,个体之间的交流,仅限于一些可以共享的社会新闻为主。

但是,最容易加速村民之间的代际或是同代群体的陌生感的,我认为除了单元楼房的隔离感之外,还有一种力量是汽车。几乎每家都购买了汽车,有些挣了钱的还购买了豪车,用豪车来挣面子,也是一种农村社会的普遍心态。但是,汽车不仅用来了挣面子,更多的是一种隔离。很多年轻一辈,下楼就上车,上车出门,车门和玻璃一关,便隔离了与邻里和村民之间的交流界面。久而久之,他们与村里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从主动隔离到客观隔离的日常生活。

所以说,拆迁安置房从传统的熟人社会的村落社会关系,逐渐过渡到了半熟人社会的小区生活状态。城市生活形态的单元房居住生态,低公共交往频率的日常生活,年轻一代还叠加了汽车生活,让隔离成为一种常态。因此,半熟人社会状态,应该是当前拆迁安置房小区,农民从村落生活转变为小区生活后的社会关系的一种真实写照。

有网友问,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步,我认为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对不同群体而言,后果是有差异的,对老年人而言,熟人社会具有一种安全感。陌生人状态应该不是一种令人安全的状态。然而对村里或小区里的年轻人而言,陌生化或半熟人化,或是一种更安全的距离,特别是那些文化程度较高,工作在体制内或潮流行业的那些年轻人,或许半熟人化或陌生社区生活,才是最安全的。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