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正文

春节的8个晚上|从青岛到中山,年味的变与不变

  • 国际
  • 2025-02-02 19:42:07
  • 1

编者按:“回家过年”,始终是让中国人心心念念的大事儿。首个“非遗版”春节来临,澎湃评论部继续推出夜读特别策划《春节的8个晚上》,邀请东西南北中代表性省份作者,介绍当地特色年俗,记录传统中国节的浪漫与美好。

中山发布 图

我生于1980年,13岁之前的新年,多半在母亲家乡山东青岛度过,仅有的例外是1983年和1990年回父亲家乡广东中山。13岁之后的二十多年则刚好相反,多半在中山过年。

青岛地区的除夕夜习俗是晚上两顿饺子。傍晚那顿可算是年夜饭的压轴,又叫“接灶”,第二顿是凌晨时分,下好饺子刚好迎来大年初一。青岛的饺子从不单调,除了内陆地区常见的馅料之外,鲅鱼、蛤蜊、墨鱼、扇贝和海肠都各擅胜场,极其鲜美。

值得一提的是鲅鱼饺子和海肠饺子。鲅鱼产于渤海、黄海和东海,以山东沿海地区最多,青岛尤佳,包饺子同样鲜美。虽然春节期间并非鲅鱼当季,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冰箱的逐渐普及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可以在新年吃上鲅鱼饺子。

清朝时横扫北京饮食界的山东福山帮馆子,在那个没有味精等工业调味品的时代,之所以能拥有别人家学不到的鲜美滋味,全靠胶东地区的海肠。厨师腰间挂个装海肠粉的小皮囊,做菜时洒上一点,便可显著提鲜。以海肠的鲜甜滋味,用来包饺子,无需任何其他调味料就已足够鲜甜,加上自身的爽脆口感,更是迷人。

青岛还有一项新年民俗令我印象深刻,同样与吃有关,便是五百年历史的糖球会。每年正月十六为海云庵庙会正日,早年赶庙会者多为渔民,认为在出海前吃一串大红糖球是红火象征,“糖球会”一名由此而来。

糖球就是冰糖葫芦。1990年,青岛重办海云庵糖球会,记得那年正月十六,父亲带我去了一趟,当时还是一片沙土空地,现场铺位也不算多。海云庵位于如今已撤并的四方区,距离我所住的市南区,当时起码要坐两个多小时公交车,往返一趟着实不易。如今糖球会已经成为青岛新年的大IP,场地和人流早已不是昔日可比,车程也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而大大缩短。

海云庵糖球会重启那年,也就是1990年,我回中山过年,人生第一次对南粤新年花市有了印象。每逢新年前夕,逛花市都是中山乃至广东人的保留节目。一个个摊档摆满年桔、兰花、水仙、桃花和其他品种,哪怕只看不买也是舒心事儿。除了花之外,其他新年所需也一应俱全,如零食和挥春。

花市带来的热切气氛,一向被思念“年味儿”的人视为传统的最好体现。南粤最具代表性的广州花市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明末清初渐成规模。每逢春节前夕,当地会搭起售卖鲜花和新年用品的竹棚,被称为花街,年桔、水仙和桃花在一年年的花街中逐渐成为广府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民国时期,广州花市不但多,且不少已极具规模,中山等地的花市,规模自然不及省城广州,但也自有其历史和热闹。上世纪60年代,各地纷纷将零散花市集中,多半延续至今。我初次见识花市,是在中山的沙岗墟。正所谓“铁打的沙岗墟,流水的地点”,中山沙岗墟始于南宋,成型于明初,但地点多次变更。

记得刚刚回到中山定居时,常常穿行于老城区,对“猪仔街”和“卖鸭街”这样的老地名印象深刻。当年它们恰恰是依托于1488年(明弘治年间)迁至香山(今中山与珠海)县城东侧的沙岗墟而生。旧日香山县城,商业云集于这一带,新年花市也不例外。

对于1990年除夕夜逛过的沙岗墟花市,我的印象已然模糊。那时年纪小,对花没兴趣,只是跟着大人在拥挤人潮中晃悠,还巴不得回家看香港翡翠台的连续剧——那年春节期间,每晚八点半黄金档的剧集是梁朝伟版本的《侠客行》。

直到近年来,我才养成每年逛花市的习惯。1998年迁至新址的沙岗墟,逢农历三、六、九日为墟日,晚上为灯光夜市,平日凌晨还有“天光墟”,如今仍然是中山最大的花市所在地。

置身花市的人潮中,耳边都是讨价还价的声音,年桔与兰花必不可少,每年的价格都在浮动,也是家家户户新年前夕必不可少的饭桌话题。中山人讲究“意头”(即好兆头之意),买花就是买意头,所以贵或便宜都得买,无非量力而为,丰俭由人。几十元到过千元的蝴蝶兰,都会找到自己的新主人。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每逢花市结束,总能在街上见到大片被砸烂的花盆和残余花束。这狼藉一片多少有些刺眼,它其实源自南粤花市的旧风俗,每当结束时,花农都要将剩下未卖出的花摔烂砸烂。也正因为这风俗,不少人会在除夕夜即将过去的“大甩卖时段”出手,用“白菜价”捧回喜欢的花。大概在新世纪初,这个旧日陋俗逐渐被抛弃,先是广州的志愿团体将花农卖不出去的花买下,送给孤寡老人,中山等地纷纷效仿,使得花市这一传统习俗更为契合南粤的务实精神。

同样务实的当然还有“利是”,红包里的金额丰俭由人,根据亲疏远近和自身意愿即可,虽然也不免攀比,但压力当然比当面拿钱出来小得多。近年来的“利是”封愈发花俏,早已成为文创新宠,“掂过碌蔗”“发过猪头”“猪笼入水”等粤语俚语纷纷登上利是封,也让传统喜气变得更为年轻。

对穿着一向不讲究,在花市和红包上都量力而出的中山人,新年时节最关注的当然是吃。人们以传统“九大簋”为团年饭,寓意“阖家团圆、长长久久”。

“簋”本指古代祭祀时盛载黍稷的器皿,中山传统的“九大簋”并不固定菜式,各镇区均有自身特色,但有两样相同,一是鸡鸭鱼猪等食材不会缺席,一是牛肉不会出现。当年曾尝试过中山沙溪镇的九大簋,当地本以新鲜牛肉闻名,便问厨师为何没有牛肉,结果闹了笑话。可以耕田的牛,自古被视为最重要的牲畜,因此不会出现在“九大簋”中。

一个“簋”字可以玩出许多谐音花样。记得有酒楼叫“为食簋”,取粤语的“为食鬼”一词(指贪吃鬼),又突出“簋”字背后的美食意义。还有酒楼名为“盏簋”,取自粤语“盏鬼”一词(指事物有趣过瘾),实现了“有趣+好吃”的组合。“盏”是借字,本字为“㜺”,《说文解字》释为“㜺,白好也。从女,赞声”。如今“㜺”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基本不再使用,倒是保留了大量古汉语元素的南粤将之演变为“盏”。

不管为食簋、盏簋还是“九大簋”,放在新年时节都化作融入乡愁的口腹之欲。象征“步步高”的年糕、如铜钱般象征财源滚滚的金钱圈、“煎堆碌碌、金银满屋”的煎堆,都是中山人的新年必备。只是这些高糖高油的食物,还有高盐高脂肪的传统九大簋,越来越成为一种年节象征,不再被人们热衷放入口中。倒是大年初一必吃的一味罗汉斋,只要少放点油,就能清理一下年夜饭后不堪重负的肠胃。

饮食喜好的变化,就像花市的移风易俗一样,也见证着时代。

海报设计 白浪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