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从养儿防老到“养笨儿防老”:子女太有本事也不好,父母老了没人照顾

  • 资讯
  • 2025-02-02 09:40:08
  • 7

一、为父母养老的 " 笨 " 儿子

正月里和周围人闲聊,问起本村一名久病在床的老人近况如何,得到的回答是," 还行,多亏了他家的两个笨儿子。" 当时甚为好奇,什么叫 " 多亏了他家的两个笨儿子?" 详细询问才发现,老人今年 76 岁,老伴儿去世较早,生育有四儿一女,但是其生病以后的日常照料任务全是其两个小儿子,也就是 " 笨儿子 " 照顾," 聪明的 " 大儿子和大女儿常年在外做生意不回家,最有出息的二儿子、儿媳在县城里有正式编制身份,十分忙碌,也难得回村照顾老人,老人生病以后的日常照料,一日三餐做饭洗衣洗澡等任务自然就落到了两名最没有出息、" 最笨 " 的老三、老四身上,兄弟二人每半年轮流在家照顾生病的父亲,至今已三年之久。周围邻居纷纷感慨," 子女太有本事也不好,都在外谋发展,父母老了没人照顾。"

回想起这一家人,在老人身体健康之时,其逢人便夸赞其大儿子、二儿子,认为这两个儿子最给家庭争光,依靠两个有本事的儿子,老人在中年时在村也颇有话语权,能参与村里的很多公共事务,属于村里的 " 权威人物 ",而老三老四则是老人心里的痛,在老人眼中是最没出息、最需要操心的孩子。

印象中,老三老四是村里最为老实可靠之人,每家每户的红白喜事中总能看到两兄弟帮忙的身影,村集体的公共事务参与也最为积极,如每年村里的公共池塘抓鱼、分鱼活动,需要在每年年底也就是冬天早上 6-7 点之时下塘抓鱼,天气太冷也太早,虽然村集体有二三十户人家,但等着分鱼、在岸边 " 摸鱼 "、指挥的人始终多于下塘抓鱼的,但两兄弟每年可见其主动下水抓鱼,此时,岸边等鱼的人都会纷纷议论两兄弟的 " 傻 "。两兄弟这种 " 傻 "、" 笨 " 的形象已在本村深入人心。

二、对 " 笨 " 的舆论建构

从村里人的角度看,这种 " 傻 " 的主要表现是学习能力弱于同龄人,没有口才,不会算计。在大家的描述中,这种 " 笨 " 是他们小时候学习成绩不行,在村里不会干农活,缺乏眼力见,在外打工学不会相对复杂的工作,只能从事最简单的建筑小工,容易处处吃亏," 别人搞建筑可以一年赚 10 万,他只能赚 2 万 -3 万 " 等等。

据小道消息,最开始传播两兄弟 " 傻 " 的其实是他父亲,毕竟有其两个哥哥珠玉在前,两个弟弟的任何行为都会被其父亲有意放大,动辄打骂,在外人面前主动讲起两个小儿子没出息," 像是个傻子 ",甚至两个小儿子在外打工赚的钱都要上交给其二哥保管,以防止乱花。久而久之,这种评价自然传开,并成为两兄弟的标签形象,这一外传形象的直接后果是两个小儿子都没结婚,临近四十仍是单身汉,因为其 " 傻 " 的形象早已声名远扬。

多年以后,当老人不再年轻,却需要依靠原本在老人眼中蠢笨不堪的 " 傻儿子 " 养老、照顾起居,村里人也不禁和老人调侃 " 但凡你俩小儿子更有出息,你现在只能睡大街。" 这似乎有些讽刺。并且,由于其 " 笨 ",早年两兄弟外出务工多赚的钱都被老人转交给其二儿子保管,据说总额不下于 20 万,现在老人二儿子的角色就是每月按时转 1000 元给弟弟作为照顾父亲的日常开销,如果不满,则可以以生活费为要挟,要求其弟要更加尽责。也就是说,老人更有出息的二儿子角色已然从兄弟间对老人的平等照料者转变为对弟弟的监督者,双方的养老责任并不均等。

三、从多子并非多福到 " 子优 " 并不是好事

上述现象也并非个案,村里有不少老人均面临着,子女有出息,在忙着自己的事业而无法兼顾老人养老的现象,子女有出息的老年人普遍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在生活可自理时能在家自养,生活不能自理时被送到养老院直至临终前;第二,老人直接离乡前往子女所在城市成为 " 老漂 ",被困于楼上。村里人对养老的认识也逐渐从 " 儿子生多了并不一定多福 " 转变为 " 儿子太有出息也不是啥好事儿 "。

更有出息的子女确实在老人尚能自理时为老人带来更多物质层面的实惠,是老人引以自傲的底气,但农村老人真正到了需要子女养老的时候,子女有出息,对老人养老而言,并非好事,似乎成为老人享受天伦之乐,儿孙绕膝的阻碍性力量。在农村流行已久的 " 养儿防老 " 观念似乎早已动摇、消解," 生儿子-儿子有出息混出头-反馈给老人一个幸福晚年 " 的逻辑链条正在松动。传统上,多子多福的养老意义在于,多子能以更低的个人成本,满足老人更多元、更充分的养老需求,多子之间是默认各自平摊其养老责任。但现如今,多子之间的养老责任并不均衡,更有能力的子女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结构约束,精力更少放置于家庭养老,尽孝道之上。反而那些困守于农村,更没出息的子女有更多的精力来照顾老人,养儿防老,似乎演变成了 " 养笨儿才能防老 "。

当我询问周围人是更愿意子女有出息,还是更愿意子女没出息留在身边,答案依然清一色的是更希望子女有出息。也就是说,哪怕子女的出息与否与老人养老质量不成正比,父辈人仍将子女发展的重要性置于自身之上。但如果多子的老人尚且尚且面临养老问题,那随着时间推移,当少子化、" 优子 " 化成为主流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倾农民全家之力培养出来的,更有出息的 " 独苗 " 家庭,其子代发展与老人养老之间的矛盾张力更为凸显时,又该如何解决其父母养老难题?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