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最热门的词汇莫过于 AI(人工智能)。自从深度神经网络出现以来,AI 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ChatGPT 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超出了几乎所有计算机科学家的预料。一个简单的神经网络模型,一旦拥有了几百亿的连接,并且通过大量的机器学习,就能产生近似人类大脑的通用智能。虽然如今的 AI 能技术还有待完善,但足以证明,人类通过机器模拟所有人类智能,只是时间问题。未来的问题,不是 AI 能够干什么,而是人类会选择让 AI 干什么。
不过,在享受 AI 带来的创新红利的同时,人们也提出另外一些问题:AI 时代,还需要这么多人口吗?AI 是否会导致大批人的失业?AI 会在长远中取代创新吗?政府有必要鼓励生育吗?下面就分别讨论这些问题。
在创新力模型中,人口是基础性要素
创新力源于很多聪明人的思想交流。因此,一个国家的创新力不仅取决于人口数量,还取决于其人口能力,以及内部交流量和外部交流量。人口能力是指人口中平均的个人能力,其中包括天分、教育、经验、精力、沟通能力和冒险能力等。内部交流量和外部交流量是指本国和国外交流的畅通性,涵盖信息、商品、资金等多种交流形式。一个比喻是,人类社会就像大脑,人就像神经元,神经元越多(就像人越多),神经元越活跃(就像个人能力越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越多(就像内部和外部交流畅通),大脑就会越发达。
如果用一个公式表达就是:
创新力 = 人口数量 × 人口能力 ×(内部交流量 + 外部交流量)
从创新力模型的公式可以推导出四个人口效应:
1. 人口数量→规模效应。
2. 人口能力→老龄化效应。
3. 内部交流量→聚集效应。
4. 外部交流量→流动效应。
首先,人口数量越多,创新力就越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规模效应。人口多,一方面意味着市场大,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人才更多。而且由于大国的初创企业能够更早实现量产,就更有机会在开拓本国市场取得成功后,迅速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这种先发优势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尤为明显,因为实际上会有大量用户参与创新——因为他们的使用而让算法被不断优化。也就是说,用户越多,产品就越好用;或者说用户越多,产生的内容就越多。因此,当一个社交平台、搜索引擎或者人工智能算法在大国形成规模效应以后,可以把小国的初创企业远远抛在后面。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如今世界上最有钱的网络平台公司,几乎都出自美国和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相比之下,作为以前的制造业强国,日本和德国却鲜有这种级别的互联网巨头或者人工智能公司。
其次,公式中的人口能力涵盖教育、经验、年龄等维度。其中,创新能力和人口年龄有很大关系,一个老龄化社会的创新活力会大幅度下降,这是因为当庞大的中老年人占据了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时,年轻人得不到足够的历练,也缺乏人脉和话语权,最终就会缺乏晋升机会,创新和创业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这很像 20 世纪 90 年代的日本,老龄化效应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创业和创新的活力大打折扣。
再次,还要看内部交流性和外部交流性。外部交流量是指国际交流的强度,内部交流量是指国内交流的强度。内部交流量的提升可以通过培育人口聚集的大城市,实现所谓的 " 聚集效应 "。外部交流量的提升则需要保持国际交流的开放,尤其重要的是保持人员交流的畅通,即所谓的流动效应。
AI 时代,人口规模更重要
虽然 AI 能取代人的很多工作,但在 AI 时代,人口规模更加重要,首先是因为前面提到的规模效应。对于高科技或者文创行业,由于研发创新的固定投入是其主要成本,规模效应就愈发显著。例如,投资一部目标市场为 10 亿人群的电影(或网站)的预算,可以 10 倍于一部目标市场只有 1 亿人群的电影(或网站)的预算。再如,在携程旅行网,可以雇用几千名软件工程师,相比之下,日本市场只有中国市场的 1/10,因此,一家类似的日本公司只能雇用几百个工程师。
有人认为,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即使是一个小国也可以进入全球市场。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当今的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都很低,来自一个小国的公司完全可以将标准化的制造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但在日益重要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服务领域,大国人口规模的优势仍然无可替代。这是因为该行业的先发优势非常关键。一旦某家企业抢先取得了大量客户,形成了网络效应,其他公司就很难追赶。在一个网络效应发挥巨大作用的行业中,赢家将是那些能够率先跨越客户规模 " 临界值 "(critical mass)的公司。举例来说,如果 1000 万名客户代表一个 " 临界值 ",要达到这个临界值,在美国市场上(其人口总数为 3 亿人)所必需的渗透率约为 3%。对于总人口只有 1 亿人的日本来说,所必需的渗透率则为 10%。而在中国,这一比率小于 1%。因此,如果比较某项创新达到临界值的时机,美国市场通常会比日本市场快一些。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如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亿客行等,在国内市场成功达到临界值以后,就迅速扩展到了其他国家,成功占领世界市场。在互联网行业,起步时机的早晚,往往足以区分赢家和输家。这种先发优势还体现在数据优势上,尤其在 AI 和机器人等行业,用户的数据成了训练算法的要素,用户数据越多,算法就越好。显然,拥有大量本国用户的美国和中国公司更容易取得先机,所以中国和美国的互联网与 AI 公司能够成为全球赢家。
目前,AI 领域只有中美在竞争,远远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中国和美国的创新力在 AI 时代远超其他国家的原因是:美国是人口最多的发达国家,而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全世界只有中美两国有如此大量的数据、大规模的计算和应用场景。中国的 AI 技术在今后一段时间将引领世界,但是很可惜,由于长期低生育率导致年轻人不断减少,将会削弱中国的创新力。目前中国和美国都面临低生育率问题,而中国的低生育率问题比美国严重得多。
或许有人会说,科技人才资源的确很重要,但那毕竟只是人群中的极少部分天才,所以国家只需要致力于培养少数精英,又何必扩大或保持整个国家的人口规模呢?其实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因为在真正取得成功之前,没人知道哪个孩子会成为天才。所以站在政府的角度,不能仅仅祈求少数天才人物的横空出世,而是需要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扩大人口基数,增加从中涌现出天才的可能性。
有无天分往往具有随机性,上天可能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张天才的彩票,而良好的教育环境相当于兑现彩票的能力,至于最后到底会有多少天才冒出来,将取决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规模到底有多大。未来几乎所有中等发达国家都有能力普及高等教育,所以在这个要素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各国到底会出现多少天才,根本上将取决于其年轻人口的规模,年轻人越多的国家,将会出现越多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天才科学家。
AI 是否会导致大批人的失业?
我们先来看一个行业象限图。我们把一些代表性行业分成两个维度和四个象限。横坐标是行业的科技自动化程度,从左边 " 容易自动化 " 到右边 " 难以自动化 "。容易自动化的行业会面临价格下降的困境,难以自动化的行业的价格就会相对稳定。纵坐标是需求层次的维度,从低的 " 物质需求 " 到高的 " 精神需求 "。人的物质需求包括 " 衣食住 " 等行业,物质的需求的行业到一定数量以后会相对饱和,而精神需求的需求数量会随着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而不断增长。
下图把不同行业分在四个象限。左下象限是容易自动化的物质需求行业,如食品、服装和家电等,这部分的价格会下降而需求数量会饱和,所以整体行业的规模和经济占比就会下降。左上是容易自动化的精神需求,如数字娱乐行业,这些需求的数量会增加,但是单价也会下降,总体的行业规模会保持稳定。右下象限是难以自动化的物质行业,如房地产,因为机器人还远不能胜任建筑工人的劳动,所以这个行业的价格会稳定,但是房地产的物质需求也会饱和,所以总体规模和经济规模也会稳定,最后是右上象限的难以自动化的精神需求行业,如教育和旅游。以旅游为例,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金钱,必然会消费更多的旅游,所以酒店和飞机的价格还是会保持坚挺,旅游行业的规模和经济占比会不断提高。
图:自动化对不同行业的影响
资料来源:作者手绘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有些行业会萎缩,如制造业。有些行业会稳定,如房地产和数字娱乐行业。有些行业如旅游业和教育业,会扩大并且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当然长远来看,百年以后教育和旅游说不定也能完全自动化。但有一项工作却可能是永远都只能由人类完成,这项工作就是创新。在上图中,我把创新放在右上象限,这是因为创新一项难以自动化的高级享受。创新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业,而是分布在各行各业的研发和创作活动中。
创新也是可以部分自动化,AI 可以帮忙着自动做实验,记录数据和分析数据,或者用机器学习来建议可能成功的解决方案。比如 AI 可以帮助人类搜寻和测试问题的解决方案(就像 AlphaFold),AI 还可以辅助做一些艺术创作。但是一般来说,人类在提出问题和需求方面仍然占主导地位。因为到底需要什么,根本上还是要问人类自己。一些解决方案选择,会牵涉到人类特有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判断。另外从安全角度考虑,人类也不会把创新完全交给 AI 完成。所以人类会继续把握创新的方向盘和最终决策权,在 AI 的帮助下完成创新。
同时,创新能带来成就感和好奇心的满足,以及基于探索过程而产生的乐趣。而且,AI 取代了一些简单重复的任务,使得创新的工作更加有趣。所以创新将成为一种很高级的精神需求,会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这项工作。由此产生的结论是,人类创新活动的规模会继续增大,创新行业的经济占比和财富分配的重要性也会提升。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已经给出了答案——随着效率的提升,有些行业会萎缩,但另一些行业会大幅扩展,这些行业是难以自动化且能够满足精神需求的行业,包括教育旅游行业。所以整个经济的就业构成会出现变化,并不会引发大量的失业。当然,有些人会面临技能的升级和转行。从整体来看,经济的物质和精神水平会更加丰富,尤其是精神需求会得到更多的满足。
即使 AI 未来能取代人类的所有工作,那也不意味着人生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创新和传承,而创新和传承的另一层含义是基因创新和养育后代,很多人会把生育和养育孩子当作最大的成就感。
AI 会在长远中取代创新吗?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与创新有关,而 AI 和机器人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有人说,创新只需要少数天才而非大量人口就能实现,但这种观点显然与历史趋势相悖。人类在创新方面正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本和人力资源,而且人口越是密集的城市与地区,其创新力越旺盛,这种趋势现在并没有放缓的迹象。将来会有更多人具备参与某种形式创新活动的能力和意愿,其中既包括高技能工作(例如 AI 编程),也包括低技能工作(例如游戏测试和电影评论)。
从长远来看,创新不光解决具体问题,更是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对更多食物和住房的需求很容易饱和,然而人类总是有兴趣探索新的器具、新的故事或者新的游戏,还包括进行探索本身。只要人类保持探索世界的兴趣,就不会被也不会让机器人代替。反之,如果人类不再有探索的欲望,那么人类文明将开始衰落。
所以,未来创新活动非但不会因为 AI 所替代,而且由于 AI 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无论对于个人、企业还是国家来说,创新力模型中的几个要素(人口规模、人口能力、对外和对内的交流)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人口规模。人口快速萎缩和老化的国家将在未来的创新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些国家的人民不仅会变得更穷而且没有成就感。
有人可能会认为,从长远来看,AI 可能会在各个方面超越人类智慧,最终导致我们进入所谓的 " 奇点 ",这是雷 · 库兹韦尔在他的著作《奇点临近》中普及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AI 可能会取代所有人类工作,包括创新。
理论上,从长远来看,通过足够的训练,未来的 AI 应该能够做到一切,就像人类大脑一样。尽管当前 AI 在效率和能量消耗方面与人类大脑存在巨大的差距,但这一差距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因为它源于计算技术和数据训练。
当前 AI 缺乏情感,但情感实际上是源于进化。经过数十亿年的进化,以生存和繁殖为目标,各种情感如父母之爱和浪漫之爱应运而生。有些人还认为 AI 缺乏意识,但人类意识从根本上也是基于生存和繁殖的追求,是进化的产物。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将生存和繁殖作为训练 AI 的目标函数,它也将发展出情感和自我意识,这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一旦 AI 拥有与人类相同的情感和意识,它就能够具备所有人类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伦理。
现在的 AI 算法和人脑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具有不可解释性和不确定性。似乎具备创造力的高级智能,以及不可解释性、不确定性,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共生的。换言之,如果你想要创造性的高级智能,就必定会带来不确定性与不可解释性。反之,如果非常可确定和可解释,那么其背后的智能可能也就没有那么高级了。
AI 的不确定性,加上创新本身的不确定性,导致人类不敢把创新的主导权让给 AI。有人说,人脑也具有不确定性,也可能犯错。但是人类和 AI 还是有本质区别的,AI 是设计出来而非进化而来的,不具备与人类相同的情感、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就是这个区别,导致人类会把 AI 当成异类,可能永远都不会把 AI 当成自己的孩子。
不妨做一个思想实验,拿 AI 和孩子做比较,同样具有不可确定性和不可解释性。如果你的孩子做出了出人意料的行为,你对他还是比较放心的,因为孩子和你是同样的基因,也可能继承了你所教育的价值观。但是想象一下,如果 AI 也做出了出人意料的行为,你就会觉得恐惧,甚至担心世界末日来临。正因为 AI 与人类的本性不一样,存在创新和 AI 的双重不确定性,所以人类不会放心让 AI 主导创新。
创新和传承是人类与 AI 的根本差异
还有一个原因,导致人类不会让 AI 来主导创新或者自主进化。因为创新和传承是人类生命的意义,是一种最高级的乐趣。人类为什么要放弃这种乐趣呢?尤其当其他重复性的工作都已经由机器人和 AI 代劳时,还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能让人类打发时间呢?创新和传承带来的不仅是无限的乐趣,还有永恒的生命意义追求,创新和传承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差异,也应该是人类区别于 AI 的根本差异。因此,创新和传承包括生儿育女,都不应该让位给异类。
有人说,如果 AI 可以算作人类的后代,那么当 AI 取代人类成为文明主导之后,也可以算作人类把文明的 " 接力棒 " 传给了 AI。但是,尽管 AI 算力可能超过人类,但 AI 能够继续进化吗?是两性进化吗?AI 有 DNA 吗?如果 AI 没有 DNA 的两性进化,那么如何才能保持既有创新(新的基因),又保持一定的传承(稳定性呢)?此外,AI 会死吗?如果不死,怎么实现代际更替呢?如果 AI 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代际更替方式,那么由于缺乏亿万年的进化检验,这种更替能持久吗?AI 生命如果真的取代了人类,说不定很快就会灭亡或固化。
因此,尽管技术上可能,但人类不会让 AI 训练出真实的情感和自我意识。从创新和传承的角度来看,让 AI 替代人类也不安全。人类会把 AI 当作一种工具,不会把 AI 塑造得跟自己越来越接近,而是会朝着与人类互补的方向,让 AI 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因此,AI 发展不会产生所谓的 " 奇点 "。AI 和人类拥有不同维度的能力,不可能在某一时刻全面超越人类,不必担心 AI 会奴役人类。
总而言之,虽然 AI 很强大,可以成为人类最好用的工具,可以胜任几乎所有的工作,但人类不会放心让 AI 自主进化和创新,还是会把创新和传承的乐趣留给自己。人类不应该发展 AI 的情感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而是把 AI 发展成与人类能力互补的强大工具。
从长远来看,AI 和机器人可能会取代人类的几乎所有工作,除了那些专注于创新、伦理和复杂人类判断的工作以外。这种转变可能会带来一个丰富的时代,得到普遍基本收入的支持,使人们能够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促进创造力和个人成长的新机会。
提升生育率是政府的责任
虽然机器人和 AI 可以替代人类的很多工作,但是人类的创新活动仍将由人类完成。如果人类的低生育率持续下去,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将以每代人减半的速度急剧萎缩,导致人类的创新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大打折扣。以太空移民为例,完成太空移民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可能只有中国和美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才有能力完成。而太空移民对于人类长期传承而言是目前看来最彻底的解决方案之一。因此,保持一定的人口规模,对于人类种群发展至关重要。
有些自由经济学家认为,只要政府不介入,市场就会自然解决低生育率问题。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我在大多数情况下认可政府只需要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但市场机制在人口领域却可能失灵。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会考虑后代的利益,很多人的目标只是把这辈子过好就满足了。人类历史上繁衍后代的欲望,源于基因里的男欢女爱,基于本能就会生育孩子。时至今日,传统的男欢女爱受到各种科技和娱乐方式的竞争,性爱过程也可以方便地采用避孕措施。虽然说大多数人也会本能地喜欢孩子,但是抚养孩子的代价越来越高,这种喜欢孩子的本能远远不足以使人类的平均生育率达到 2 的水平。
现在流行的 " 躺平 " 文化和 " 绝后 " 文化,就是这种代际利益错配的结果。虽然说创新的价值观会产生更高级和长久的快乐,而且大多数人也认同应该为人类长期繁荣做贡献,但落实到个体,大多数人还是主要考虑追求个人利益和当前的快乐。目前抚养孩子的成本主要由家庭承担,但是孩子未来可能做出的创新却主要是贡献给了社会。养育孩子成本高昂,而且大多数孩子也可能并不出色,所以生育文化不会自动成为社会主流。
上述结论已经在数据上得到验证,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生育率的直线下降。如果没有鼓励生育的经济政策,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生育率都会远远低于更替水平。在数学意义上,只要低于更替水平,种群最终就会走向灭绝。中国的问题尤其严重,如果按照现在的生育率,每代人减半,那么再过 1000 年,中国人作为一个种群就会灭绝,更不必说引领世界的创新了。
因此,在人口政策方面,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只有大规模地调动社会资源,降低养育成本,才有可能逆转和提高生育率。当然,全面生育福利需要巨大的财力投入,需要公共政策的相关改革,有些改革如教育改革难度很大。
政策的改革还需要整个社会达成创新主义价值观的共识——把创新和传承视为人类文明的更高目标。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下决心做出必要的公共政策调整,以牺牲部分短期利益为代价,来换取文明的延续和长期繁荣。要维持人类文明薪火相传和现有人口的福祉,将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是迟早要做到的,而且越早越做到越好。
AI 时代,我们要更加重视创新和传承
历史上,人类文明的成功得益于创新和传承。人类文明今天的科技水平和人口规模,就是所有祖先通过创新和传承为我们留下的财富,包括所有的科技创新、文化沉淀和巨大的基因池。这些创新和传承,大到科学发明和艺术创造,小到一个点评或者养育一个孩子,都是对人类创新和传承的贡献。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的繁荣程度,是祖先们不断创新和传承的结果。
创新和传承的另一层含义是,人类自身基因的创新和传承。人类基因组合的数量堪比天文数字,任何一个孩子的基因都独一无二,所以每个人的诞生都是一种创新。如果一个人能够留下后代,而后代平均生两个孩子,那么 30 代以后最多可能有 10 亿个后代(2 的 30 次方是 10 亿多)。从基因学的证据看,有些先人留下了几百万甚至超过千万的后代,一个普通的宋代先人留下了几十万后代很平常。因此,只要你留下了后代,1000 年以后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可能就有你的基因贡献。人类祖先通过创新和传承,缔造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大厦,以及 80 亿的人类基因库。
我们可以把人类的进化史和文明史,视为一场知识和基因的接力赛,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创新和传承,而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就是传好这一代的接力棒。当然我们无法预测后代的意义,他们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对于生命意义的诠释。但不同的价值观会影响人类延续的持续性,比如不注重传承的价值观,就可能引起文明的消亡。我们能做的,就是讲好创新和传承的意义,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够像先人一样不断地创新和传承,让人类文明最大限度地繁荣和延续。
人类文明的延续并非高枕无忧,目前存在着环境问题、气候变化、病毒、核战争的风险等,还有更长远的天体影响和外星文明等风险。要抵御这些风险,只能依靠不断进行创新。例如,要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不能靠减少人口,而是要靠创新。抵御病毒,不是靠减少人口,而是靠生物技术创新。更长远的,类似小行星撞地球或者是太阳膨胀的风险,或者人类自身发展的风险,都会威胁人类文明的长期传承。如果人类能够殖民其他行星,就可以分散风险,把文明的鸡蛋放在很多篮子里。但是殖民太空的技术非常困难和昂贵,几乎没有商业回报,所以必须把创新和传承作为人类文明的使命。
在 AI 时代,创新力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生命的意义要更加重视人性,而人性就是创新和传承,因为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创新,人和非生命的差别是生死和进化。人口与创新和传承是互相促进的,在人口增多之后,参与创新和实现传承的主体规模也随之扩大,反过来又为创新和传承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同步推动人口规模和创新水平实现加速提升。所以,AI 时代我们要更加珍惜人性,也就是创新和人口传承。
有话要说...